第187章 楚界汉河(二)
华工们下船之后,有的被分配到后方的工厂,有的被分配去建军事设施,有的被分配去建铁路和桥梁,有的被分配去装卸战略物资。这些来自中国的贫困农民,很快就将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展现出来,更可贵的是,他们虽然不是军人,也没有经过专门的军事训练,但是即便面对德国人的炮火、飞机时,他们没有惊慌失措,仍然能保持良好的纪律。就连协约国的元*帅福歇都这样评价他们:“他们是世界一流的劳动者,日后肯定能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和炮火攻击下,他们能保持良好的队形,这真是非常难得。”
作为冒死工作的回报,华工每个月有十二块大洋的收入。对长期处于饥馑状况的他们来说,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要知道,在当时的中国,一个年轻的劳动力,一月也未必能挣到一块大洋,也就是说,在欧战前线华工一个月就能赚下在国内一年的收入。
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人生毫无尊严可言,对于普罗大众来说,钱能带给人以尊严,有了钱才可以挺起腰杆走路,放开嗓子讲话,才能让老婆孩子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
这些华工每个月领到十二块大洋的报酬之后,通常会留下其中两块大洋作为自己下一个月的生活消费,其余的十块大洋都邮寄回家里贴补家用。现在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们的家人每月在收到从遥远的国度邮寄而来的这笔巨款的时候,全家老小是怎样的一种激动与兴奋……
当时有外国记者这样评价:“英国、法国的军队指挥官非常赞赏华工,说他们的效率是外国劳动者里最高的,能吃苦、不闹事,所以军队非常欢迎他们。”
这些华工在欧洲为协约国服务差不多两年时间,直到一战结束之后。这些华工在前往欧洲之前,**就与英、法等国签订协议,要他们做出保证,必须让这些华工远离战场,他们为战争服务,但不是前线的战士,不直接参加战斗。尽管如此,天空中德国人的战机仍然是他们最大的威胁,许多在后方工作的华工在德国人战机抛出的炸弹下失去了年轻的性命。当地报纸上经常出现几个或者数十个华工在德国战机轰炸下丧生的消息。
因为瘟疫、疾病及战火波及等诸多原因,这十四万华工中,有三千多人死在了欧洲和去往欧洲的路上,其中一千多人死于战后的“西班牙大流感”。
一九一八年底,德国人战败投降,标志着一战结束。但是,华工们还在法国停留了一年多的时间,他们平整战场,填埋战壕,修复被战火摧毁的车站与机场,用自己辛苦的劳动去抚平战争的伤痕。
一战结束一年之后,华工们登上了归国的海轮。出发之前,他们聚在一起,祭奠把生命留在这里的三千弟兄。这一刻,许多华工们不能自已,抱头痛哭。欧洲的华侨华人自发前来参与祭奠活动,他们在现场立起两幅对联:血洒欧西壮世运,魂返祖国挽神州。
三千条鲜活的生命,给中国换来了战胜国的待遇。除此之外,中国在一战中还收获了什么?德、奥租界被收回;德军在中国的军队被解除武装;德国在中国港内停泊的船只被没收;德国在南京江面的两艘炮艇被扣留;**应该归还德、奥的战争赔款被撤销;**对于协约国的战争赔款可以缓五年偿还,不另加利息(俄国只同意一小部分赔款暂缓赔偿);德、奥的在中国的关税特权被收回。另外,天津周围二十公里之内可以驻军,以防止德、奥侨民闹事。总之,德、奥两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随着中国的宣战布告公布,统统作废。
一战结束之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成为国联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一战之后的国联相当于二战之后的联合国,国联也是随着二战之后联合国的创建而结束的。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平等身份加入到一个国际组织之中。
百年之后,我们再次回首一战,可以看出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中国的国运开始缓缓抬升。在此之前,可以说是屡战屡败,被列强按在地上进行各种**,但自从一战胜利之后,这种情况逐渐开始改观。等到二战时,中国成为主战场之一,我们用了十五年时间,用将整个国家打得稀巴烂的沉痛代价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日本。
再之后,在朝*鲜的冰天雪地之中,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组成的“联合国军”,我们毫不畏惧,几场厮杀下来,直接打到他们求和为止。这可是以一抵十六!试问天下,谁是敌手?再之后,面临越南、印度的叫嚣,我们的胜利甚至可以用兵不血刃来形容。也就是说,从一战开始,我们在对外作战中,再无败绩!
虽然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没有享受到和其他国家一样的战胜国待遇,但是中国的参战也是极有价值的事情。就像主张积极参加一战的梁启超说的那样:战争确实可以磨砺一个民族的品格。
近代以来,贫困的山东农民对于国家利益有两个巨大的贡献:第一,日俄战争之后,有超过百万人闯关东,在中、日、俄三方激烈博弈的情况下,为东三省的稳固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十万华工启程去欧洲参加一战,为中国获取了战胜国的待遇,这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以战胜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意义。
这十四万华工回国之后,便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近代一百余年的历史告诉我们,闭关锁国只会导致国家落后,国民愚昧。国家要强大,必须去了解世界,拥抱世界。这十四万华工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不仅让中国人认识了欧洲,还让欧洲人认识了中国。即便在现在的欧美,还有部分历史学家正在研究一战中的华工问题,反倒是我们自己却很少提及这些人。
华工们回国之后,将自己在欧洲的所见所闻讲给身边人,这样更多的人了解了外部世界。还有许多有志之士,通过这次远行,知道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他们开始在村里办起学堂,很多不识字的贫民子弟借此启蒙。另外,也有不少人将自己的儿女送进了新式学堂,去学习西方的科技与文化知识,以期待日后能建设好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
其实,**对一战的贡献却远不止这十四万华工。根据交通系大*佬梁士饴回忆,早在袁世凯执政时期,**就开始秘密行动。袁世凯执政末期,虽然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但是他仍然派出两艘军舰到香港,随军舰而来的是两万四千支步枪和数量不详的火炮支援英、法。也就是说,在中国还未宣布参战时,当时袁世凯治下的**已经开始了秘密行动。
一战胜利之后,协约国各成员国在伦敦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胜利日大**。中国派出了以唐在礼为代表的七人军事代表团,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中国军人的亮相堪称惊艳。当时的照片现在尚可以查到。这七人全部骑着高头大马,唐在礼中将一马当先,他手持马刀,身前挂满勋章,目光沉着坚毅,侧后方是两名护卫,紧跟在唐身后的是一名器宇轩昂的国旗手,再后面是手持陆军军旗的旗手。从照片可以看出,这些马匹大小相仿,步调完全一致,一行七人就这样在数万欧洲人的注视之下,以战胜国的姿态虎虎生威地穿过伦敦的街头。不管当时的国力如何孱弱,中国军人在**场合从未令人失望过。
再来说一下,当时民国政府与日本的关系。袁世凯发迹于朝*鲜,当时在朝*鲜主要就是跟日本人斗,所以他跟日本人的关系搞得很僵,日本人对他也恨之入骨。从民四条约(二十一条)之后,袁世凯与日本的关系更是雪上加霜,所以袁世凯上台之后走得是亲英美而远日本的外交方针。袁世凯称帝之后,受到全国讨伐,最后身败名裂而死,背后就有日本人的一份“功劳”。这期间,日本从武器、财力等多方面对蔡锷、唐继尧领导的护国军,以及孙文主导的中华革命党以巨大帮助。日本人的出发点当然不是帮助中国反封建、反帝制,他们的目标是借助中国人,将袁世凯这一政治强人推到。说到底,日本人不想看到一个强力的**政权出现在中国。他们甚至表示,对袁世凯之后的任何执政者都表示“极大兴趣”,就是说,袁世凯之后谁上台也比袁大头好对付。所以,袁世凯在死的时候,就发出过“为日本去一大敌,看如何再造共和”这样的感慨。
